请输入要找答案的题目关键词:

全部考试试题列表

根据1987年所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包括(    )。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冷战”格局开始不断瓦解并在20世纪末完全结束(    )。
20世纪上半叶,时代主题可以概括为“和平与发展”(    )。
1945年党的八大,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新的工作作风”(    )。
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曾强调,“不仅组织上要入党,思想上也要入党”(    )。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    )。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开始是邓小平针对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
社会虽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但是,爱国主义的内涵相同的,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
1979年10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祝词中提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权力下放,释放市场活力,给予企事业单位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
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正式标志着废除实际存在着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在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的决议( )。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城市开始(    )。
小康,即“温饱有余,富裕不足”。邓小平说:“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    )。
1987年,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会见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他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1987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并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初步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
197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正下方赫然刊登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
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前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苏争霸,美国到处挥舞“核大棒”的严峻国际局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增强我国国防力量。“两弹一星”不包括( )。
《论十大关系》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第五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前五条实际上讲的是( )。
以下哪篇文章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共有 84296  条记录,当前 782 / 2810 ,每页  30 条。